股價淨值比(PB),是一個用來判斷究竟公司是被高估還是低估的指標,可以參考介紹
究竟如何用PB買到好股票呢?PB真的越低越好嗎?我們來看看。
設計以下實驗:
每半年(125天)換一次持股,從2010年到2017年選取台股上市公司所有 PB < N 的公司,並將資產平均作分配,持有半年。
這張圖的Y軸是從2010年開始投資,資產的倍數變化圖,可以發現PB小的股票真的有比大盤好,原本我以為PB不能越低越好,但最後發現,PB越小,報酬率真的越高(只限於這個簡單策略),但我這邊說的是一群股票的整體結果,不代表單一股票PB越小就一定越好喔!
可以看出 PB<0.5 的時候,回測結果大起大落,我們來仔細看其中到底怎麼回事:
這個是 PB < 0.5 的歷史績效圖,藍色是不考慮手續費跟稅,且資產可以完全平均分散買入所選的股票;紅色是起始100萬,也是盡量平均分散,但最小張數是一張,不能買零股,並且會放棄太貴的股票。可以發現紅色跟藍色差滿多的,最後結果可以差到50萬元,其中手續費佔了不少,為什麼2015~2016年下滑這麼大呢?我們接著來看一下手中持股數量:
此圖的Y軸是手上持股的數量,可以發現,2015~2016年只買了非常少檔股票,可能才2~3檔。這就像是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很危險,造成鉅額損失。另外可以觀察到,買入的股票數量似乎跟大盤成反比,大盤漲,手上股票就變少,大盤跌,手上股票就變多,是不是PB 小的股票變少,反過來想是大部分股票被高估,整體台股過於樂觀,泡沫即將破滅?之後可以來研究看看。
此圖的Y軸為下跌百分比,可以發現在2015~2016年,損失了40%的總資產,假如我們剛好在那時候投資,100萬就只剩60萬,實在有點可怕。
於是我們總結一下:
選擇PB越小的一群標的(PB < 0.6~0.8),半年更新一次還不錯,但一定要做好風險管理,千萬別將全部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!也可以配合其它的財報選出優質股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