ETF
ETF(exchange traded fund)中文全名是交易所買賣基金,又稱作指數股票型基金,是指買賣交易方式和股票一樣的指數型基金。投資人可以透過ETF,獲取與指數同步的報酬率,基金績效與追蹤指數同步,若追蹤指數上漲X%,投資人就可以獲得X%的報酬。
註:ETF因為內扣費用、追蹤誤差可能與指數會有些微差異。
起源
全球首檔ETF為加拿大多倫多交易所在1990年推出的TIPS,但在1993年美國證交所推出負責追蹤S&P500指數的SPY後,ETF才真正開始受到投資人的青睞。至今SPY規模仍十分龐大,ETF的規模高達近四千億美金。
在ETF的初期發展中,這個追蹤的指數通常代表著大盤。舉例來說,在美國的代表是S&P500,追蹤美國500家最具代表性的上市公司;在台灣的第一支ETF則是0050,追蹤著全台最大的50間上市公司。
換句話說,ETF最原始的功用是讓一般投資人得以參與整體市場的成長,並獲得與大盤相同的資產報酬。
現況
然而隨著ETF市場的蓬勃發展,ETF追蹤的指數越來越多樣化,像是專門追蹤高科技的NASDAQ指數、半導體指數、ESG指數等等。
發行商逐漸發現,大盤的平均報酬已經不能滿足現今的投資人。為了吸引到更多人購買自家的ETF,發行商甚至開始編纂各式各樣的指數,宣稱該指數能夠打敗大盤,期望藉此吸引到更多的投資人。
熱門ETF根本性的缺陷
每個發行商都希望越多投資人購買它所發行的ETF,藉此收取更多的內扣費用。然而,當一檔ETF越熱門,持有的資金就越龐大,這就衍生出了流動性的問題。
龐大資金所衍伸出的流動性問題是熱門ETF最大的罩門,迫使ETF必須購買市值夠大的股票,然而正因這些大市值的股票都早已廣為人知,要獲得超額報酬更是難上加難了。
與超額報酬之間的悖論
超額報酬本質上意味著「市場判斷錯誤,而且你判斷正確」,因此越大型權值股產生超額報酬的機會相對越小,這也是為什麼文獻時常提到在小型股上較易產生顯著的異常報酬。
如果在美股情形倒也不算嚴重,美股多達8000檔的股票和龐大的資金胃納量,足以讓木頭姐等高手有舞台得以大展所長;台灣淺碟市場的先天環境卻只會使流動性的問題雪上加霜,這也是為什麼市值越大的ETF越難脫離大盤的形狀,也很難擊敗大盤。
實例:00905
00905又稱Smart ETF,於2022/04/21上市,以自創的Smart Beta因子作為選股的主要依據,宣稱回測過往十三年中九次擊敗了加權指數。
「00905是以獨家的因子篩選,持有的股票、報酬率曲線應該與大盤相似度不高吧?」這是很多人的第一個想法,讓我們以數據來觀察看看。
持股狀況
00905目前的前十大持股如下:
排除掉金融股外,00905的前十大持股竟然與上市市值的前十大公司一模一樣,甚至將長榮跟台塑化順序對調後,連權重排名也完全相同。
指數表現
別急著驚訝,再來看看00905追蹤的指數和加權指數的報酬率曲線吧!
經過長達近兩年的時間,報酬率只相差了不到0.5%,兩條走勢幾乎完全貼合。不標示出來的話,根本看不出來哪個是00905哪個是大盤。
背後的原因其實是因為00905設有流動性的檢驗機制,考量到建倉天數的多寡、滑價的風險,所有成交量、市值不達標的股票都不會被選入。
光是這項流動性檢驗,就已淘汰掉了一大半的股票,裡面不乏許多優質的好股票。其中甚至規定市值大於母體1%即無條件納入選股清單、連持有的權重計算也與市值嚴重掛勾。這一連串的操作下來,00905與加權指數亦步亦趨可說是一點也不意外。
不只00905,所有台灣熱門的指數股票型型ETF都有相同的問題,流動性和超額報酬之間幾乎無法兩全。
大家也可以自己動手查查看,台灣有沒有哪檔熱門的ETF真的可以長期的超越大盤績效?有發現的話歡迎大家在底下留言!
解決方法
那有沒有一個辦法,能創造出超額報酬的ETF?其實很簡單,那就是自己建構ETF!
自己建構ETF的好處
自行建構ETF,我們可以先參考ETF的說明書,保留原本ETF選股條件和特色的同時,撤除掉有關流動性的絕大多數限制。此外,自行建構ETF還不需要支付管理費用,也可以更加彈性的調整持更換持股的頻率,降低內耗成本的同時追求更佳的報酬率。
總結
今天提到了當ETF熱門到一定程度時,會引發流動性的問題,導致雖然ETF適合想與大盤一同成長的人們,卻不適合追逐超額報酬的投資人。對於想追逐超額報酬的投資人們,則可以藉由自行建構出相同的ETF,同時避免流動性的問題和管理費的內扣成本來達到更理想的報酬。
至於要如何使用finlab套件建構自己的ETF,並對其進行模擬、調整、優化,這是一個較大的主題,會在之後分成幾篇文章再做進一步詳細的介紹與範例,敬請期待!
那這次的研究就到這邊結束啦! 窩4阿榤,我們下次見~